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2003年6月的一个闷热午后,刘兰坐在人寿保险公司VIP接待室里,手中紧握着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分红单据。
她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眼睛死死盯着那张纸上的数字,仿佛要把它烧出一个洞来。
"刘女士,您还好吗?需要喝点水吗?"对面的客服经理小心翼翼地问道。
刘兰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她的胸口剧烈起伏,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
十年前那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如今带来的结果让她完全无法接受。
她颤抖着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丈夫的号码:
"老王...你现在...立刻来保险公司...我...我不行了..."

01
1993年的江西,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从沿海城市渐渐向内地推进。
江西省的国营企业也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刘兰,一个普通的纺织厂会计,在这一年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150万?这么多钱?"刘兰坐在姑妈家的沙发上,难以置信地看着律师递过来的文件。
姑妈去世前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拆迁款留给了她这个最疼爱的侄女。
"是的,刘女士。您姑妈生前立下遗嘱,全部财产都留给您。扣除各项税费后,实际金额是152万3千元。"律师解释道。
"您只需要签字确认,然后这笔钱就会转入您的账户。"
回到家中,刘兰的丈夫王建国激动得手舞足蹈。
作为江西一家机械厂的中层干部,他月收入不过四五百元,突然之间家里多了150多万,简直如同天上掉馅饼。
"老刘,咱们发达了!这钱够咱们在市中心买两套房子了!"王建国搓着手说。
"我听说湖滨路那边的商品房,每平才两千多,咱们买个一百多平的大房子,还能剩下一大笔钱!"
刘兰点点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
"妈,我觉得买房子不如投资。"正在读大三的儿子王明从房间里走出来,"我学计算机的,毕业后想开一家网络公司,现在互联网正起步,前景特别好!"
"你懂什么?"王建国不满地瞪了儿子一眼,"投资那么多,万一亏了怎么办?买房子才靠谱!"
"你们母子俩都糊涂!"婆婆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这么多钱应该分一部分给你弟弟。他家老二要上大学了,正缺钱呢!咱家发达了,也应该帮助亲戚!"
一家人为了这笔钱争论不休,刘兰坐在沙发上,看着丈夫、儿子和婆婆各执己见的样子,心里突然涌上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是她姑妈的钱,现在成了她的钱。可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替她做决定?
那天晚上,刘兰辗转难眠。她看着身边呼呼大睡的丈夫,心里暗暗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一早,她直接去了银行,将那笔钱存入了自己的个人账户。
02
"刘兰,好久不见了!"
在纺织厂食堂排队打饭时,刘兰遇到了高中同学张丽。昔日的普通女生如今一身名牌,举手投足间尽是成功人士的气场。
"你怎么...变化这么大?"刘兰忍不住问道。
"我现在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区域主管。"张丽得意地说,"去年业绩全省第一,月收入都上万了。"

在九十年代初期,月入上万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刘兰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两人找了个角落坐下聊天。张丽热情地向刘兰介绍自己的工作,谈到保险公司如何蓬勃发展,如何年年分红,最后话锋一转。
"对了,听说你姑妈留给你一笔钱?"
刘兰点点头,没有透露具体数额。
"你知道吗,现在有个机会,不对外公开的。"张丽神秘地压低声音。
"我们公司准备扩大规模,内部募集一部分资金,可以让少数人以'入股'方式参与。回报率比存银行高多了,而且特别安全。"
刘兰皱起眉头:"保险公司还能'入股'?这合法吗?"
"当然合法!"张丽立刻回答,"这是公司的特殊项目,只是不对外公开而已。我自己就投了30万,现在每年光分红就有3万多。"
看到刘兰还在犹豫,张丽拿出自己的存折和一份协议书:
"你看,这是我去年的分红记录。这个项目最低投资100万,但回报率真的很高,十年后本金至少翻三倍!"
刘兰认真翻看着张丽提供的资料,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如果真像张丽说的那样,这个投资似乎比买房子更有吸引力。
"我可以再考虑考虑吗?"刘兰问。
"可以,但名额有限,下周就截止了。"张丽拿出一张名片,"考虑好了随时找我。"
回家后,刘兰试探性地向丈夫提起这件事,却遭到了强烈反对。
"保险公司入股?听都没听说过!肯定是骗人的!"王建国拍着桌子吼道,"现在骗子那么多,你怎么这么轻信?"
"张丽是我高中同学,她不会骗我的。"刘兰争辩道。
"你这个傻女人!"王建国气得脸红脖子粗,"那么多钱,你要是敢乱投资,我跟你没完!"
接下来几天,家里的气氛异常紧张。

王建国甚至拉着刘兰去银行想查询她的账户,被刘兰坚决拒绝。婆婆也不停地在一旁唠叨,说刘兰不懂事,不体谅家人。
然而,越是这样,刘兰心里的那股倔劲就越强。
一周后,她独自来到了人寿保险公司,准备签约入股。
"张丽在吗?我是她的朋友刘兰。"她对前台小姐说。
"张经理昨天临时被调去北京总部了。"前台小姐回答,"不过她已经交代过,您的事情由李明经理负责。"
刘兰心里一惊,没想到关键时刻张丽却不在了。
李明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西装革履,笑容可掬。他热情地接待了刘兰,详细解释了"入股"计划的各项条款。
"刘女士,您真是来对了。这个项目只面向少数重要客户,最低门槛100万,您如果投资150万,十年后的回报绝对让您满意。"
刘兰仔细阅读着合同,不时提出问题:"这里说的'保底收益'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您都有最低8%的年化收益保障。"李明解释道。
"但实际上,我们内部测算,年化收益率可能达到15%到20%。"
看着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条款,刘兰感到有些头晕。但想到张丽的成功,想到家人的不支持,她心一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恭喜您,刘女士!"李明握着她的手,热情洋溢地说,"十年后,您绝对会感谢今天的决定!"
回家路上,刘兰的心情复杂至极。150万,几乎是她全部的积蓄,就这样投了出去。
她既感到忐忑不安,又有一丝莫名的兴奋。这是她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重要决定。
03
"你疯了吗?150万全投出去了?"
当晚,王建国得知真相后几乎暴走,客厅里的争吵声惊动了整栋楼的邻居。
婆婆坐在一旁不停抹眼泪,儿子王明则一脸失望地看着母亲。
"你们凭什么管我?那是我姑妈的钱!"刘兰第一次如此强硬地顶撞丈夫,"我有权决定怎么用它!"
"你这是被骗了!那什么入股肯定是骗局!"王建国气得浑身发抖,"明天我跟你去把钱要回来!"
"不可能!我已经签了合同,钱也转出去了。"刘兰冷静地说。
从那天起,家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王建国开始夜不归宿,借口加班实则是去牌桌上消遣。婆婆对刘兰的态度更是冷若冰霜,仿佛她做了什么天大的错事。
只有儿子王明,在最初的失望后,试图理解母亲的决定。
"妈,你真的相信那个投资吗?"有一天,王明私下问她。
"我不知道。"刘兰坦白地说,"但我想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将来你想创业,我有更多钱可以支持你。"
王明握住母亲的手:"不管怎样,我支持你。"
这一丝温暖支撑着刘兰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年。然而,当她去保险公司询问情况时,却被告知李明已经调往其他城市,她的账户由新人接手。
"您的投资正常运行,但暂时没有分红。"新接手的客户经理公式化地回答,"毕竟项目刚起步,需要时间积累。"

第二年,情况依然如此。刘兰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被骗了。家里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王建国几乎不和她说话,婆婆更是动不动就叹气抹泪。
第三年,当刘兰几乎要放弃希望时,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现了。
"刘女士,您好,您有一笔分红入账。"一天下班后,她接到保险公司的电话通知。
当她看到存折上的数字时,惊喜地睁大了眼睛:15,000元!虽然与投资的150万相比微不足道,但这是第一次实质性的回报。
"这只是常规小分红。"接待她的客户经理解释道,"公司的战略是'养肥再宰',真正的大收益要等到十年期满。"
回到家,刘兰忍不住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丈夫,却只换来一声冷哼。
"才1.5万?连利息都不如!"王建国嘲讽道,"照这样下去,十年后也就拿回个本钱,浪费时间!"
刘兰咬着嘴唇没有反驳。她知道以银行的利率,150万确实能获得更多利息。但李明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分红会逐年增加,十年后将有惊人的回报。
她只能选择继续等待。
0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韩国、印尼等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受到冲击,但金融市场也出现了波动。
江西的经济环境也随之变差。刘兰所在的纺织厂开始裁员,虽然作为老会计她暂时保住了工作,但工资却迟迟不发。
更糟糕的是,她连续两年没有收到任何分红。当她再次去保险公司询问时,却发现公司搬了地方,规模比以前小了很多。
"对不起,我们没有您的记录。"前台小姐皱着眉头说,"您说的那个特殊入股项目,我从来没听说过。"
刘兰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她要求见经理,等了两个小时才见到一位姓陈的副经理。
"刘女士,您别着急。"陈经理翻看着电脑记录。
"我们公司确实没有所谓的'入股'业务,但您的资金去向是有记录的。您当时购买的是一种特殊的保险理财产品,因为金融危机,收益暂时受到影响。"
"那我的钱呢?还在吗?"刘兰急切地问。
"当然在。"陈经理安抚道,"只是现在市场不好,分红暂停了。等经济形势好转,会恢复正常的。"
刘兰半信半疑地离开了保险公司。路上,她听到两个路人的谈话。
"听说了吗?王家那小子跳楼了。"
"怎么回事啊?"
"投资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前几天去讨债的人上门,他受不了压力,从六楼跳下去了。"
刘兰心里一阵发凉。最近确实有不少因投资失败而自杀的案例。她默默庆幸自己至少没有借钱投资,也没有负债。但150万对于她家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回到家,她发现王建国正在收拾行李。

"你要去哪?"刘兰问。
"厂里让我去外地考察,一个月。"王建国头也不抬地说。
刘兰知道他在撒谎。最近丈夫经常夜不归宿,偶尔回家还带着酒气。她怀疑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但她没有力气去追问了。
儿子王明大学毕业后,没能如愿创业,而是去了一家小公司上班,薪水微薄。
后来听说深圳机会多,就南下打拼去了,很少回家。
家,已经名存实亡。
刘兰忽然想起了多年不见的张丽。她试图联系张丽,却发现对方的电话早已变更,她留在保险公司的信息也被告知"无此人"。
难道,自己真的被骗了?
就在刘兰几乎绝望的时候,1998年底,她再次收到了分红通知,这次金额增加到了3万元。
陈经理解释说:"经济形势正在好转,您的投资开始回暖了。"
这给了刘兰一丝希望。也许,那个承诺并非完全是谎言?
05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的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江西也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刘兰的家庭却跌入了低谷。
2001年,王建国所在的机械厂因效益不佳被兼并重组,他被裁员了。
53岁的年纪,找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整日在家闷闷不乐,脾气越来越差。
婆婆的健康也每况愈下,医药费成了一大负担。
而刘兰的保险分红则变得不稳定,有时候一年有四五万,有时候又一分钱也没有。每次她去询问,得到的解释都不尽相同:市场波动、公司调整、政策变化...
"刘兰,我实话告诉你吧。"同事小李有一天私下对她说,"我表姐就在人寿保险公司工作,她说那个年代确实有人打着'入股'的旗号搞集资,很多人都被骗了。"
"那为什么我还能收到分红?"刘兰不解地问。
"可能是他们想让你继续相信,免得你去闹事。"小李摇摇头,"你想想,如果真有那么高的回报,为什么只找你一个人?"
刘兰心里一沉。这些年来,她确实从未见过其他"入股者"。
回家路上,她经过陈家的新房子。陈家和刘兰是同一个单位的,当年买了套125平米的商品房,如今房价已经翻了四倍。
"听说陈家那房子现在值五十多万了。"邻居王大姐感叹道,"早知道我们也买一套就好了。"
刘兰苦笑不已。如果当初听丈夫的话买房子,现在资产确实已经翻倍了。但她已经无法回头了。
2002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兰在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了当年签订的合同复印件。她仔细阅读着每一条款,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忽略的细节:
合同上标注的并非"入股",而是"万能险特别理财计划",而且有一条小字注明:"本产品不保证最终收益,实际回报以公司年度结算为准。"
刘兰的心凉了半截。看来,她确实被误导了。张丽和李明口中的"入股",实际上只是一个保险理财产品,而非真正的公司股份。
但既然是正规的保险产品,至少本金应该是安全的吧?她这样安慰自己。
十年期限即将到来,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必须面对。

06
2003年初,江西迎来了一场大雪,罕见的寒冷天气使得整个城市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刘兰坐在窗前,看着纷飞的雪花,心里盘算着还有几个月就到了投资满十年的日子。这十年,恍如隔世。
"在想什么呢?"王建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语气出奇地温和。
自从下岗后,王建国的脾气反而比以前好了。或许是岁月的磨砺,也或许是看透了人生的起伏,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咄咄逼人。
"没什么,就是想到快十年了。"刘兰轻声回答。
王建国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坐到她身边:"不管结果怎样,都已经过去了。"
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个话题上表现出支持的态度。刘兰心中一暖,眼眶湿润了。
"如果...如果真的都没了,我们该怎么办?"刘兰小心翼翼地问。
"我们不是还活着吗?"王建国握住她的手,"只要人在,日子总能过下去。"
这一刻,刘兰感到多年来的隔阂似乎消融了几分。
春天来临时,刘兰的生活迎来了一些变化。儿子王明从深圳打来电话,说他在互联网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涨了一倍。
"妈,去年我就想告诉你,但怕你们担心。我其实一直在自学编程,终于熬出头了。"王明的声音充满了自豪,"等我再攒点钱,就回来看你们。"
同一周,刘兰在街上偶遇了一位老熟人——曾经和她一起入股的李阿姨。
"你也投资了人寿保险的项目?"刘兰惊讶地问。
"是啊,当初投了80万。"李阿姨叹了口气,"这些年分红断断续续的,心里没底。"
"那您有没有打听过最终会怎样?"刘兰急切地问。
"听说法也不一样。"李阿姨压低声音,"有人说能拿回本金就不错了,也有人说会有大惊喜。谁知道呢?"
这次偶遇让刘兰意识到,原来自己并非孤例。或许还有更多人和她一样,在等待着那个未知的结果。
五月中旬,刘兰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是刘兰女士吗?"对方是个女声,"我是人寿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您的理财产品即将到期,请于6月15日上午到公司办理结算手续。"
"能告诉我大概的金额吗?"刘兰忍不住问道。
"抱歉,这个我们不方便在电话中告知。"对方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就在刘兰以为这只是例行通知时,第二天,她又接到了一个匿名电话。
"刘女士,您准备好了吗?"对方声音沙哑,似乎经过了刻意伪装。
"你是谁?"刘兰警惕地问。
"一个朋友。"对方神秘地说,"只想提醒您,三天后去公司时,做好心理准备。结果可能会让您大吃一惊。"
"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刘兰的心跳加速。
"到时候您就知道了。"对方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这个奇怪的电话让刘兰彻夜难眠。对方是谁?为什么要匿名提醒她?结果到底会如何?
六月十五日那天,天气晴朗。刘兰早早地来到了保险公司,却发现大厅里已经挤满了人。

"都是来办理结算的?"她问旁边一位中年妇女。
"是啊,都是93年那批投资的。"对方回答,"听说结果很特别,所以大家都来了。"
刘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刘兰女士?"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请跟我来VIP室。"
刘兰忐忑地跟着工作人员走进了一个小会议室。室内已经坐着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看上去四十出头,面带微笑。
"刘女士,请坐。我是陈志强,负责您这个项目的高级经理。"
刘兰坐下来,手心已经全是汗。
"首先,感谢您十年来对我们公司的信任。"陈志强客套了几句,然后拿出一个文件袋,"这是您的投资结算单,请您过目。"
刘兰颤抖着手接过文件袋,慢慢打开,取出里面的结算单。
她的目光迅速锁定在最下方的"总金额"一栏。
刘兰的瞳孔骤然缩小,手中的纸张微微颤抖。
她反复眨眼,以为自己看错了那串数字。
"这...这不可能吧?"她的声音几乎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