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小学生发明“厕所社交”,学校真没觉得讽刺?

发布日期 : 2024-03-03 02:30:37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在两会上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这位委员称,近年来他观察到一个独特现象:课间十分钟,小学生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大家只能躲进厕所里交流和活动。

小学生发明“厕所社交”,学校真没觉得讽刺?

媒体报道了李国华委员在两会上建议后,百度上出现了“厕所社交”的词条解释:厕所社交,指的是在学校不允许学生课间出教室,有的甚至不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上厕所则需要打报告的情况下,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社交的情况。

孩子们下课活动的自由竟被剥夺,由此发明了“厕所社交”,学校真的没觉得讽刺?

小学生发明“厕所社交”,学校真没觉得讽刺?

而作为老人,我先是因为孩子们的“厕所社交”境遇而心里难过,又觉得不可思议:社会在进步——我们那个时代下课可以尽情蹦跳,现在社会进步了,为何现代教育竟把孩子们逼入厕所?

实际上,“厕所社交”是学校“圈养”式管理的产物。所谓“圈养”,就是李国华委员所说的,不管是上课下课,小学生们都被限定在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禁止“乱走乱动”。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报道过这种现象——大部分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已变味,没有自由活动,只有严加看管,即“圈养”。

十余年过去了,“圈养”问题没能解决,逼得孩子们发明了“厕所社交”,这不只是“这一代人的童年”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小学生发明“厕所社交”,学校真没觉得讽刺?

据说,学校和老师方面的顾虑是,下课时孩子们在校园里蹦蹦跳跳,一旦有什么闪失,学校和老师都可能面临家长追究责任是问题,特别是有些家长的“不依不饶”,每每让学校和老师头痛不已。

然而,“圈养”式管理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姿势,或说这就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规避责任。而规避责任一旦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案,教育的逻辑就解释不通了: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育者的利益为本?

事实上,任何地方都存在磕磕碰碰的风险,这种风险也不是现在的学校才有的;过去的一代又一代学生都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现在却不行了,其中固然有家长的原因,但学校和老师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是否是更重要的原因?

在我看来,“圈养”式管理的更大原因,是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出了问题:纵观目前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无不是以分数、升学率为最大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这时候,学校的办学导向,完完全全就是满足学校利益最大化的逻辑。

而学校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或唯一指标既是分数、升学率,“圈养”当然就是最符合实现这种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了?

当然了,分数、升学也是家长们的最大或唯一目标;而“厕所社交”问题上的“家长焦虑”,说的就是一些家长担心课间活动会影响孩子学习、考试成绩的焦虑。甚至有些家长认为,下课时间继续坐在教室里学习才是学生的最正确选择。“分数至上”逻辑之下,学校也好,家长也罢,好像都不知道“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回事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那谁是系铃人?学校、家长、还是应试教育?寻找这个“系铃人”,然后“解铃”是当务之急。孩子们的童年等不起,童年的记忆真的不能留在厕所里!

而如果让孩子们“走出厕所”都是难题,孩子们童年正常的玩耍蹦跳都成了不可求的奢侈,上学、受教育是意义到底又是什么呢?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