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体制内为了“保工资”,各地“创收”手段层出不穷

发布日期 : 2024-06-05 15:39:19

保工资!

此时此刻,正在成为很多地区头等大事。

这一词汇在前两年的时候还比较陌生,然而,在2023年,财政部公布修订后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做到“三保”,既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从那之后,这一词汇就愈发成为体制内的常用词语。

想不熟悉也不可能,毕竟,“保工资”和每个公职人员薪酬开支密切相关。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几年前还十分充裕的地方财政,现在,已经到了要用尽全力才能“保工资”的程度,土地出让那么多资金,就这样花掉了,还欠下债务。

如此情况,确实超出很多人想象。

事实上,大家可能同样不知道的是,体制内公职人员的工资开支,并不是什么小数字,越是往基层地区越是如此。

我们之前多次举过例子,半月谈在乌蒙山A县的调查发现,2022年财政年收入7.02亿元的县城,2023年体制内保工资预算达到了26.3亿元,是前者的近四倍。

以当地的财政收入而言,想要保障这样的体制内薪酬开支,着实并不容易。

虽然大部分将由“转移支付”填补,但谁都知道,“转移支付”不是下面想要多少,或者有多少差额,上面就给多少的,也不是全部用来给体制内发放薪酬的。

所以,大部分可以由“转移支付”填补,但剩余部分,对当地也是很难承受的重量。

体制内为了“保工资”,各地“创收”手段层出不穷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体制内人员数量多,另一方面是薪酬水平高。

这些都是在过去十多年,土地好卖的时候,一点点涨上来的,现在,想要在短时间内压降下降,几乎没有可能。

所以,哪怕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些地区依然要全力来“保工资”,县城情况比较严峻一些,大城市相#高考过来人问答#对好一点,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地区都在搞“创收”的主要原因。

“创收”,其实就是用短期的手段来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以平衡开支。

具体手段,各地均有不同。

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比如,有出售国有资产运营权的,我们看到30年的景区运营权、30年的殡葬权、30年的学校和机关食堂运营权、30年山头水域承包权等,都在被陆续拍卖出去。

再比如,有增加罚没收入,或者停车费收入的,从车辆上做文章。还有,目前放在养老产业和殡葬产业上面,规范取缔小散户和个人经营,由地方国企独家经营。

当然,直接一点对某些自然资源直接进行收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反正,花样比较多,但是,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