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零食+社交教育=高智商?研究显示逆天神奇结果!

发布日期 : 2023-07-19 00:21:15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这些对学生“价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为许多孩子的“社交货币”,孩子们对“1元”产品热衷的背后,藏着他们难以满足的社交需求。

北京西城区一小学四年级家长艾女士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从来不要零花钱的女儿,竟然开始要钱买零食了,而且她买的大多是平时并不吃的东西。

零食+社交教育=高智商?研究显示逆天神奇结果!

艾女士在校门口观察发现,一到放学时间,学校旁边两家面积只有几平米的文具店里,就挤满了学生,非放学时段没有的各种小零食,此刻堆满了店家的柜台。女儿和几个同学挤到柜台前争相抢购那些“限时售卖”的小包装零食。这些零食的价格对小学生非常友好,每包在几毛钱到几块钱之间。她们买完零食,走出文具店,就会互相交换。

辽宁沈阳家长张女士也有相似困扰。孩子喜欢购买学校门口的辣条、棒棒糖、高糖饮料等小食品。张女士说:“这些东西花费虽小,但吃多了对健康不利。我也无法完全拒绝孩子的要求,因为孩子的同学们都在吃,他不吃,就‘落单’了。”

除廉价零食外,各种廉价小玩具、网络游戏也是孩子间拉近友谊的“纽带”。

零食+社交教育=高智商?研究显示逆天神奇结果!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来,盘手串风靡各地校园。经常可见三五个孩子聚在一起,手持串珠,捻出声音,孩子们说“特减压”。他们还互相比试谁盘的串珠花样最多,谁收藏的串珠最有特色,谁盘得最娴熟。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林则对奥特曼很“上头”,小林说:“因为大家都有奥特曼,我也要有,还要比他们多,他们就会来找我玩。”

在一次小学六年级同学生日聚会上,一位孩子妈妈看到,这些孩子要么手持一部手机,要么抱着一个平板电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按喜欢玩的网络游戏组成了一个个“朋友圈”。

背后是孩子们渴望社交的心理需求

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祥云分析指出,无论是零食、手串,还是奥特曼、网络游戏,都可以看作“社交货币”,其背后是孩子们渴望社交的心理需求。

现实确实如此。以小小零食来说,它就承载了不少社交功能:表示亲密,分享零食;欢迎加入,分享零食;排遣郁闷,分享零食;表达感谢,分享零食;就连耍酷炫技,也可以分享零食。

零食+社交教育=高智商?研究显示逆天神奇结果!

这种社交需求的背后是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孩子们希望通过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来获得朋友间的认同与接纳。零食和小玩具成为他们加入“圈子”的敲门砖。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普遍受到各种“比较心理”的困扰,他们渴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而这种社交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社交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也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发展和多元化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方式。

然而,我们不能完全依赖零食和小玩具来满足孩子们的社交需求。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更多多元化的社交机会,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与不同的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和自尊。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零食和小玩具作为“社交货币”,而应该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更多更有意义的社交体验。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谊不仅仅是源于物质的交换,更应该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