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发布日期 : 2024-05-31 03:35:28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上岸”一词,如今在体制内考试群体中广为流传,寓意着成功考入公务员、事业编等职位。此词后来也延伸到了各类考试,如研究生录取、四六级通过,甚至法考、CPA等高端资格证书的获取,皆可用“上岸”来形容。

在当下社会,考编已成为众多求职者的热门选择,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据悉,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破历史纪录,高达261万人,实际参考人数也达到225万人。此次考试竞争尤为激烈,招录比高达57:1,某些热门职位甚至出现千人争一岗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不仅国家公务员考试备受瞩目,地方公务员、事业编乃至辅警、社工等编外岗位考试也异常激烈。人们对于编制岗位的渴望日益强烈,编制岗位的吸引力愈发凸显。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公务员热潮持续升温,众多学子竞相追逐“上岸”梦想。高校纷纷提醒毕业生,不应只局限于考研考公考编,应拓宽视野。选调生分配嘉峪关事件引发反思,媒体呼吁大家审视“上岸思维”。

我持不同观点。人固然趋利避害,但若连现有安稳都无法维系,又何谈自信地憧憬璀璨未来?追求诗与远方,终究需建立在眼前无需“苟且”、衣食无忧的基础之上。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3%,数据亮眼,远超全年增速目标。然而,尽管数字好看,大部分民众并未明显感受到经济增长。百姓判断经济主要依据名义收入是否增加,以及就业市场是否景气。

就业市场的艰难与经济数据似乎存在一种难以言喻的落差。尤其是那些应届毕业生,每年都在承受“就业难”的重压,总是叹息着“本以为去年已够艰难,谁知今年更是难上加难”。

养大一个大学生绝非易事,投入的时间、精力与金钱难以计量。然而,当他们毕业后却面临失业危机,或是仅工作数年便遭淘汰,这令人难以接受。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考编、追求“上岸”真的需要被质疑吗?对于众多普通人而言,这或许正是最务实、最符合现实的选择。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入地思考这背后的社会现象和就业压力?

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亿万富翁的父辈,去尝试不同的人生,有足够的资金去追求心中的职业梦想。也并非每个人都是县城的精英,即便不投身编制考试,也能在烟草、电力等稳定单位找到一席之地。

在无权无势又无钱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选择参与相对公正的编制考试,力图规避“毕业即失业”的窘境。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要遭受无端的指责,被贴上缺乏远见的标签,甚至被要求反思自己的选择。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近年来,互联网大厂裁员风潮席卷,不少年轻人也深受影响。众多年龄在35岁以下的求职者纷纷涌入考编热潮,他们渴望抓住最后的机遇,成功踏上“上岸”的列车。

那些曾经对编制岗位不屑一顾,自视甚高,不屑于“上岸思维”的他们,如今怎么也陷入了对编制岗位的渴望,甚至开始反思当初的选择是否明智?

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不过是四个字——大势所趋。正如应届毕业生首选考编一样,这是他们面对现实的选择,也是形势所迫的必然结果。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在上海,十年前,本地顶尖学府的学子对公务员岗位兴趣寥寥,薪资与户口皆非他们所求。然而,近两年风向大变,985学子纷纷投身公考,致使211与普通大学学子只得转向事业编或社工岗位,竞争愈发激烈。

显而易见,所谓的“上岸思维”并非源自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外在环境的无形压力和种种诱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与适应。

因此,我们应将反思的目光转向那些掌握权柄者。他们需要深入探究,为何民众的“上岸”渴望如此炽热,教育是否偏离了现实的轨道,寻找体制外理想工作的难度缘何与日俱增,以及35岁就业门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武大选调生离职引发“上岸思维”反思,热衷考编的锅不该让民众背

在明晰问题根源后,我们针对性地实施措施,深化必要的改革,有效引导民众观念,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使民众不再过分追求编制,进而摆脱“上岸思维”的束缚。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