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发布日期 : 2023-08-01 00:17:43

谈到莫言,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品《红高粱》帮助张艺谋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获诺奖的作家,弥补了多年来国内文坛的遗憾,也让全世界的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奖后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是一部以知识分子返乡视角,通过回乡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感知和思考。

故乡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紧凑,却各有曲直。

一部回忆杀,文字中充满着淡然与怀恋,笑而不语,沉默不言,转身不见,接地气,有温度,重幽默、寓褒贬,读来饶有趣味。

本书收录了莫言获奖前后的12部中短篇。

写的是自己的故事,写了别人的故事,同时也是在写我们的故事,一个个故事真实而魔幻,仿佛置身其中但又游离于外,在写别人,同时也能看到自己。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主持人董卿连夜读完这本书,看完后的她说道:“太真实了!揭露了人性的真面目!”

直言《晚熟的人》文学价值不容置疑。

正如莫言自己写到的: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01-

开篇语:

人到中年,做一个“无用”之人,往往就是活得最快乐的人。

这样的人,他们不会把日子过成生存,把生存活成盲目,而是让一切都刚刚好“够用”,如此,就已经很知足,很完美。

灵魂上的轻松,也许会让他们活成他人眼里的“无用”之人,但心灵上的松弛,会让他们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02-

人到中年,“无用”之人,过日子最幸福

哲学家威廉施密德,曾说,幸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运气,人的诞生源于偶然的幸运,运气好的人,大概就是有好的父母和家庭;

第二,快乐,内心平和,与人为善,处事不争,就是幸福的人;

第三,充实,这是人这一生,最高层次的幸福。

这些,也会让我们度过很有意义的一生。

很多人会说“充实”,就是繁忙,就是把每天的安排都排满,其实并不是如此。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人活得容易,而“充实”之处,主要在于你闲暇的时间,在做些什么。

人,唯有在闲暇的时候,能做自己爱做的事,能享受自己的安宁,这才是真正地活得充实。

不少人到了中年,会经常诉苦“很累”,“很苦”,“很心酸”……这主要是因为,要么受生活苦难的困扰,要么是没有找到自己在闲暇时光里的幸福感,

当一个人,没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那就会多了许多不安和痛楚。

就好比,有人喜欢喜欢画画,他会利用闲暇时间,尽量享受这份爱好,而有人却会说:费那个劲干嘛,又不赚钱,又不能养家?

太多的人,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他会过于在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

人这一生,我们不仅需要去为了饥寒饱暖而努力,过日子,还需要能出门的时候,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平时工作忙碌,但,能闲暇时,能侍弄花草,和朋友对月当歌,享受晚风温柔,看潮起潮落,把日子过得绚烂多彩,才是真正地过得好,过得美。

人,一旦有了精神追求,就会是:看似做着“无用”的事,实则灵魂上最满足,最快乐,最幸福。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03-

人到中年,“无用”之人,最能教育好子女

人到中年,对待子女的教育,往往都是充满了无限期待。

大多数人,对待孩子,都会想要把他全力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实际上,不少人会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孩子的期待,变成了一种捆绑,一种束缚,一种控制。

真正的爱孩子,其实是引导他能够“自立”。

一个能在未来自立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有超强的人格,活得脚踏实地,坦坦荡荡。

这世间,有许多美妙的东西。

“无用”的家长,他也会盯着孩子的成绩,但不会刻意强求,他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喜怒哀乐,会支持他的爱好,会认真培养他的品性。

不论家境优越与否,他们在意的,只是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不论未来成功与否,他们关注的,只是孩子能够性格坚强开朗。

不论日子有多少波折,他们给予的,只是孩子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

还记得,林清玄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起过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夫,可是在林清玄眼里:“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和人性大部分都来自于父亲的身教”。

所以,我们总会看到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里,字字句句,都充满着柔软,坦荡,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林清玄先生曾说,他是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就是童年时代有好的双亲和家庭,让他对自己的成长抱着感恩之心,而最基础的,就是他的父母给了他一个乐观,关怀,善良,进取的人生观。

佛家有一句话: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变不同。

可见,教育孩子,几乎大多数人家的心境都是一样。

不同之处,就在于,父母能否在他心里种下一枝梅花,让他敞开心扉,看到这人世间,许多的风景。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04-

人到中年,“无用”之人,最能得到婚姻的美满

很多夫妻到了中年,总会把日子过得坚硬,粗粝,各种争执,吵闹,层出不穷。

我们总会看到,曾经深情相拥的情侣,一场争执,互不搭理,甚至有的在离婚后,还要互相指责抱怨,互相算计伤害,甚至双方父母也要拉出场,孩子也要被牵扯,搞得一片狼藉。

可见,婚姻里,最重要的,就是双方保持“无用”的心态。

那些能把日子过得好的夫妻,都是懂得不对外“攀比”,不和他人“比较”,他们不会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伴侣身上,而是懂得相互扶持,一起成长;

那些能把生活过出美满的夫妻,都是懂得不对爱人“强求”,不对爱人“埋怨”,而是一起扛过生活的琐碎,让两个人都爱得冷静,爱得深情。

影视剧里,我们总会看到有女人抱怨男人: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出息;也总会听到男人对女人说:你看看人家谁谁的老婆,多贤惠,你再看看你,什么都不会。

两个人都把人生的未来,堆积到爱人身上,都忘记了一个家,需要两个人一起来承担,一起来携手往前走。

《与朱元思书》里,有一句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人生需要大彻大悟的成长,当你有了随船漂流,东西随意的心态 ,你就能找到情爱里的洒脱,和自在,爱,就爱得坦荡。

男女到了中年后,经营婚姻,也是如此。

当你有了“洒脱”的心态,能和爱人做到,互相安抚,互相支撑,少一些算计,多一些真诚,才能多一些美满,少一些悲剧发生。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第一本小说集。

有评论说,它还担负着打破“诺奖诅咒”的使命,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拔高。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收录了莫老从2011年到2020年的12部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绝大多数创作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称为“后诺贝尔奖时期”的作品,也属于“破魔咒”之作。《晚熟的人》则是这12部中篇小说当中一篇小说的名字,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这也是莫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跟其他作品不同,他把自己写进了书中,里面的“我”就是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回到老家的所见所闻。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莫言说:“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 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这个社会,好像更欢迎早熟的人 。 他们在职场上、生活中,都混得如鱼得水。 而晚熟的人,却总是学不会那些套路。晚熟的人走的是自己的方向,拼的是后劲儿,可能早起落后于他人,但是到了跑得快不代表跑得远,晚熟的人一旦开窍,取得成绩不输他人。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莫言《晚熟的人》告诉我们,哪怕是人到中年,也要保留一些纯真。

晚熟的人,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在沉默中积蓄自己的实力,最终能有爆发的一天,让人刮目相看的一天。

晚熟的莫言,也许在告诉我们: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将继续。

希望大家都能深入剖析,从《晚熟的人》中学到知识。

用心去感受吧,希望你能懂!

人到中年,真正活得通透、清醒的人,都是“无用”的人

【莫言《晚熟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真正的作家,永远都在思考人性,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诺奖得主的小说,一本才几十块钱,实在划算。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