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给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建议(三)修行的途径——完善认知体系

发布日期 : 2023-09-07 00:31:27

我们需要一技之长,用以谋生;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认知体系,用以驱动专业技能精进以及指导我们运用。事实上据我观察,在如今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科技时代里,即使仅就干事创业而言,认知体系也比专业技能更加重要。因为认知体系高阶的人,自然比一般人群的学习力更强,学习专业技能的效率更高。

认知体系,指的是把通过阅历和读书获取的知识整合贯通而形成的思维架构。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在技能,都需要认知体系来驱动生成。评价认知体系级别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知识面的广度,另一个是思维架构的缜密牢靠程度。即是说,并非懂得越多,认知体系就越高阶。比如,我们很容易发现身边有的人,看似什么都懂,对政治时局、娱乐八卦、前沿科技、三教九流都能说得滔滔不绝,但做起事情来就是很不靠谱。

给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建议(三)修行的途径——完善认知体系谁说我不行,我只是路子太多了。

上一篇提到的“十颗心”是内修的目标,此篇讨论的是修行的主要途径——完善认知体系。

一、多问为什么。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是认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认得。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看到或者听到一种说法,要经常提醒自己避免人云亦云,用批判性思维探索其背后的动机和逻辑,倘若无法知晓或者信服,那就不要太当回事了,以免受到误导和干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潜台词就是让我们多问为什么。你若不问为什么,就算把一篇文章读十遍、百遍也发现不了新意。处处多问为什么,并非只是为了答案,就算没找到答案,思考本身也是有益且有趣的。

二、多阅读经典。虽说各式各样的书籍都能提供知识,但不同书籍的知识质量是不一样的。那些经历岁月沉淀的名著经典,蕴含知识的质量显然比一般书籍更高。因为名著经典中往往蕴含着引领文化发展变迁的高深思想,而高深的思想是构建、筑牢认知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我们不想出现储备了大量知识却形成不了认知体系的情况,就必须下功夫读透经典中的高深思想,尽管大部分经典读起来苦涩难懂、体验感不佳。读书学习本就如此,不难受则不精进。

三、读书学习要有耐心。如果只是读爽文小说或者用猎奇的心态看新闻,纵使心情愉悦,却几乎算不上学习。意图升级认知体系,必须费精力细读有深度的书籍文章,要拿出持之以恒的毅力以按捺心性品尝苦涩的滋味。要在苦涩中尝到甘甜,需要耐心,因为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温长过程。未发生质变前,脑海中容易浮现“读书既苦涩又无用”的声音,于是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往往是读一小会就停一阵子,甚至直接把书扔到一边吸灰尘。读书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你一天能读多少页,而在于你能否坚持并养成读书的习惯。当“质变”出现,找到了窍门和感觉,读书学习的效率会得到提升,逐渐也就不觉苦涩了。

四、适度地跨学科学习。术业有专攻,学问要博闻。我们要追求的不是片面的认知,而是宏观、立体、多维度的认知体系。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所侧重的学习,但是不要扎在一个领域里不出来。不同领域的知识里面蕴藏的底层逻辑是有交叉的,适度的跨学科学习,可以扩大我们的思维带宽。相信不用例举大家也能想象到,看似与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不相关的知识,经常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带来灵感。如果长期坚持跨学科学习,大家一定会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思维活跃度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尤其推荐大家关注哲学、心理、历史人文这三个领域的知识,它们不仅可以启发干事创业,还可以帮助大家改善对人、对生活的态度。

五、多实践,多反思。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意思是,认知和实践密不可分,用认知指导实践,用实践充实认知。另有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意思是,多读书加多实践,才能超脱世俗。总之,读书和实践同等重要,且需同时进行,偏倚了哪一边都不妥,做个有行动力的读书人,勤思考的实干家。(至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考证不到出处的民间说法,不必理会)

六、大方交流观点。一个人的认知总有局限性,如若不能从另外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观点,是无法提升认知的。更何况这世上几乎所有的观点,都不能区分绝对的对与错。对自己的观点存在迷之自信的,就叫自负——自己败自己,好似井底之蛙。另外,向外输出观点的过程,是大脑在梳理自己的逻辑思路,对于完善认知体系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在教育自己小孩的时候,就时常感觉到也把自己教育了一遍;现在在写文章,也是达人达己的美事。

七、习惯于换位思考。不只是在谈判或者有其他需要的时候才换位思考,最好将换位思考变成大脑的运转习惯、自然反应。若能如此,便相当于把自己的大脑从单核,升级成双核甚至多核。同一个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能够切换不同人的立场视角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必然能够更加公允和全面。反之,一个人若不善于换位思考,其思维难言宏观和活跃。我们决定是否做一定事情之前,大体可以这样“三思而行”,我有什么代价和好处?相关的对方有什么损益?不相关的旁观者有什么评价?

八、引入时空变化的观念进行思考。我之前写的文章,“如何看到矛盾而不觉得矛盾”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简单的说,就是一些看似矛盾的观点和道理,其实并不矛盾,只是适用的时间和环境不一样而已。时间和空间是变化的,人的立场和态度跟着变化,我们处理事情运用的方法自然也要跟着变。我们可以把成熟的认知体系想象成一个不停转动的圆球,以宗旨为中心形成向心力稳定架构,不停地转动以适应当下所处的环境。即称之为“万变不离其宗”。认知体系转动起来,脑袋才是活的。

九、多请教高手和过来人。同龄人之间的实践阅历大体是相当的,要想实现认知超越同龄人,除了挤时间读书学习,另一个途径就是多向高手和过来人取经。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得到高人、前人的指点,自己可以少走好多弯路,无异于是找到成功的捷径。

十、不忘与“本我”对话。(最后这点最为重要,我尚修行不足,很难表达透彻,只能勉强说出供大家思考。)认知体系的中心点,是你的“本我”,亦可理解为天性。一个人成年后,获取的认知会吸附在“本我”上面,形成一个宗旨思想,自宗旨思想再向外扩展形成一套认知体系。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刻意修行,每个人都会形成认知体系,只是完善程度有差别。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本我”是独一无二,无法改变的,我们通过修行完善认知体系的过程需要关注与“本我”的适配度。适配度高,认知体系清澈明亮;适配度低,认知体系浑浊黯淡。简单通俗的讲就是,无论你储备多少认知,听了多少道理,都要回过头、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认知和道理是否适合你过好这一生。

《大学》指出了修身的四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接触事物,即读书学习,实践阅历;致知,形成认知;诚意,坚定意念,即形成稳定的认知体系;正心,端正心性(内在品质)。我所说的,皆源圣人所教,并非妄自创作,只为传播国学文化。参悟不足,加之业余写作,内容粗鄙,希望读者见谅和指教。

给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建议(三)修行的途径——完善认知体系你的认知体系,就是你体内的宇宙。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