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银行“螺丝钉”、“高薪酬”、“反人性”标签是怎么来的

发布日期 : 2023-08-02 19:29:14
银行“螺丝钉”、“高薪酬”、“反人性”标签是怎么来的

每个人对“企业”这个词汇理解程度不同,就会造成很大的认知差。

银行与其他企业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需要制定行业薪酬标准来组建适宜银行经营目标的商业规则。举个例子,二十年前股份制银行崛起的时期,国家政策适宜,经济环境良好,股份制银行是出了名的员工待遇好,为什么?因为它要发展,就得制定合理的薪酬带宽去满足发展需要,以此产生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规则,处于那个环境下,赚到钱的股份制银行员工很多,银行高薪酬的标签也就贴紧了,自然又会产生对人才的虹吸效应,这种效应建立在信息差的基础上,红利已然持续十数年,当然,这是好的方面,哪怕到了今天,依旧有人认为银行很棒,人才接踵而至。

十数年过去了,很多人逐渐从“信息差”中走了出来,如今环境差了,你会发现银行招聘的学生不再那么“精英化”,甚至很多人开始逃离,你都能发现这种情况了,银行自己就更能发现了,因此又要建立一套适应如今环境的薪酬标准来增加管理弹性,也就有了很多负激励、不兑现、钱难赚的现象,为何呢?因为银行对人才筛选的标准变了,曾经只要名校就符合人才的定义,现在需要资源多背景强才符合人才的标准,又或者需要一些横跨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复合型毕业生才符合人才的标准。

银行作为企业,随着市场化发展,少数银行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接受市场冲击越来越强,它和烟草不同,如今的银行太多了,承受的社会责任和内部竞争太大了,绝难再像曾经那样躺赢了。事实上,银行人也太多了,如此大的体量,很难再像曾经一样照顾到每位员工,人多事杂很难低调,想想电网和烟草的状态,你见过多少它们的新闻?不改变原有薪酬机制是不可能了,几乎所有银行都在改,但基本财报上披露的工资总额并没改变,不同的银行差异很大,如果你工资领的低了,那只能说明你们行的薪资分配结构有很大问题,肯定向某个群体过度倾斜了,说白了就是分配不公平。

随着薪酬普降,压力倍增,银行本身的弱点会被无限放大,银行的运行体制与其他行业有极大不同,它的内控管理结构远高于其他企业,在工作中,处理一件事需要通过数个拆分的步骤才能组成完整的链条,各岗位之间强调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所以很容易给人产生各个岗位技术含量都不高的错觉,事实上,银行里每个岗位的设立都有法规和制度依据,它们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不信任前提下,制度里每一个字都是用来制约人性的,譬如盖章必须俩人以上,那就要有一个人管保险柜钥匙,一个人管保险柜密码。这套手续会让你觉得无限繁琐,因为它正好卡在反人性的节点上,因此也贴上了反人性的标签,但你决不能说它不对,你能做的是理解它,然后按照正确解题思路完成答题。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