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关于《21 到 26 岁,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的思考

发布日期 : 2023-09-25 02:12:07

这几天三联周刊上有篇文章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该文讲述了一个女生在考研考编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耗费了自己五年青春,还是在心灰意冷中走进社会的故事。我也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虽然没有文中的女生曲折多艰,但看到此文还是有颇多感慨。

我曾经对这个有意无意把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往同一条道路上驱赶、把我们按照同一个模具来塑造的社会感到愤懑,对只能被主流牵引着向前走的同龄人们感到嗤之以鼻。这两年,我思考了许多,也平和了许多,终于能够理性看待此问题,也接受了自己正处于洪流之中,免不了要作一番挣扎的现实处境。

关于《21 到 26 岁,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的思考

唤醒我的不是康德也不是黑格尔 ,而是经济学中一条最基本的理性人原理,即假设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理性人,会在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目标驱动下,综合考量作出最合理的决策和安排。说白了,就是不要把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当傻子,认为他们的选择愚蠢盲目,自认为清醒。我或许可以设想我比个别同龄人要明智,但实在不敢设想我要比绝大多数人都聪明,现在想来,这种傲慢,才是真正的愚蠢,比从众的“愚昧”要更甚百倍。你固然可以厌恶大城市的嘈杂向往小城市的恬适,以此为依据作出自己的选择,但你不能以此就把那些奔向大城市谋生的多数人视为愚蠢,一个地方综合起来好不好,人们会用脚投票出来的,他们都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小城市生活的好处和大城市生活的辛酸,但经过权衡取舍他们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大城市。千军万马卷升学卷体制也是同理。

回头再看这个女生的遭遇,就不会产生傲慢的怜悯与可悲,而是尊重与理解。我们站在一个理性人的角度,不断地考或许不是当下的最优选,那也至少是次优选,至少也比在如此萧条的环境下一个人瞎折腾强多了。

所以说,她的选择对她个人来说即便不是最合理的,也是相对合理的。她的错误在于,她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将其视作用牺牲全部的当下换取未来的一种交易,因而被这种本是合理的选择弄得抑郁焦躁 ,丧失了心理健康

然而,正确的人生观不应如此,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是公平的,没有哪个阶段应该完全成为另一阶段的成本和跳板。如果你执意这么认为,那么当一个阶段的努力没有换来理想中的下个阶段时,它就会成为你彻底的“沉没成本”,这种情况下,你自然会感到难以背负的压力。

关于《21 到 26 岁,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的思考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你需要清楚你在某一阶段的主线任务,但这并不代表你这个阶段就完全是为了这个任务而活的。该文中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一段描述,

“现实是,即使偶尔看到窗外阳光很好,想放下笔出去走走,她也会劝说自己,什么都没考上,算了吧。”

她在备考阶段中,连偶尔在和暖的阳光下走走都成了奢望,就已经将自己这段人生经历的意义压缩到了最低并全部寄托于考试上,也自然会将自己置于自我营造的困境,她被困在了时间里,困在了执念里无法自拔。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考研的那段时期,闲暇之余就会摆弄口琴,即便是在最后两个月,每隔三五天还是要去网吧坐上一个下午,或许这在他人看起来有些颓废,但喝上两口肥宅水,点开英雄联盟,选择诺克萨斯之手 ,进行一场有可能血炸但也有可能将对面杀穿的对线,对我来说就是能够带来其他事物代替不了的快乐,就是能够让我感受到除了备考之外的充实。考试时我就在想,这段时期怎么说我也上到白银二了,能够用口琴吹出最爱的《幽灵公主 》了,无论考上与否,我都稳赚不亏。因为没什么心理负担,所以我想答题状态应该要比大多数背负了一个阶段的全部压力的人要好不少。

所以对我来说,即便没有结果,备考时期也绝非是完全的沉没成本。当然,我的这种安排不一定正确,仅仅是提供一种参考而已。真正想说的是,请平等对待生命中每一段时光,丰富它的意义,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下一个阶段的跳板,及时行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纵,只要你心里有根准线就好。

关于《21 到 26 岁,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的思考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