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发布日期 : 2023-07-17 07:04:22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晚熟的人》: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01


作家墨多先生讲过关于他朋友的一个故事。
朋友之前在一家百强企业做前端开发,他兢兢业业干了五年,深受领导赏识,被提拔为了中层管理。
在成为管理层的第三个月,集团空降了一个人取代了他的位置。

面对新领导,他心里很不服气;面对同事,他看谁都像是在嘲笑自己。

与此同时,领导把一条新的业务线交给他做。

新业务正在摸索阶段,没有制定绩效奖励,也就意味着他的收入会锐减。

那段时间,他每天上班都很煎熬。

忍受了一个月以后,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

他原本以为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找一份待遇差不多的工作不成问题。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连续投了两个月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无论是资源还是待遇,都无法和上家公司相提并论。

而且同事喜欢抱团,初来乍到的他自然被排挤在外。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当初不该草率离职。

原苹果中国市场总监高建军打过一个比喻:

在低谷期辞职,就跟在感情空窗期一样,还没有从上一段感情当中完全走出来,就着急想来个无缝衔接,大概率会重蹈覆辙。

很多人会认为:树挪死,人挪活。

在一家公司工作不顺心,跳槽到下一个公司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其实工作中遇到的99%的问题,都无法靠辞职来解决。

这世上没有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也从来没有一份工作是用来享受的。

你嫌工作压力大无法胜任,下家公司也不会降低标准,让你躺着就把钱赚了。

你遇到了不喜欢的同事,下家公司照样会有人跟你针锋相对。

低谷期离职,不过是从一个深坑跳入了另一个深坑。

02

看过一个帖子,叫《每次工作遇到困难都想辞职逃避》。


发帖人毕业后找了份工作,因为无法胜任,选择了逃避。

后面她又接连换了两份工作,都因同样的原因辞职。

这个女生的经历,恰恰验证了稻盛和夫的一句话:

“遇见问题不想办法解决掉,只是逃避,那么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弱者逃避问题,强者解决问题,智者消除问题。

企业培训师刘爽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被公司安排到了培训岗,需要上台演讲。

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从来没有当众演讲过。

开始时,她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经常躲在厕所哭。

那段时间她感到委屈、焦虑,自我价值感低。

她也想一走了之,可又不甘心就这么轻易放弃。

为了写出满意的演讲稿,她会斟酌每一个措辞,加班到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回到家,她用手机录下演讲内容,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为了克服对人群的恐惧,她甚至拉个音箱跑到广场当众演讲。

很快,她的演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转正一年就被提拔成了部门经理。

罗辑思维脱不花说过:换游泳池解决不了不会游泳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原地修炼更好。

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熬过去了,你的业务能力就会突飞猛进;求饶了逃避了,你将被困在原地。

财经作家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提出过两种人生状态:

第一种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变得像玻璃球,一旦掉到地上,就会摔得粉碎;

另一种人,会像橡胶球一样,掉在地上不仅不会坏,反而会弹得更高。

面对工作的种种挑战,只有扛住压力,才能做出成绩。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观,总结起来八个字:做到极致,再说放弃。

每当我在工作中陷入困境,想要放弃时,都会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极致,如果没有,那就不配说放弃。

所以,面对职场低谷期,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拼尽全力了?

如果不是,那就请你再努力一下,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03

有人把处在工作低谷期的人比作树。

人在低谷,是扎根的最好时期。

根扎得越深,越能抵挡狂风暴雨的袭击。

那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无不在漫长的低谷期,默默蓄力,修炼自己。

提起董卿,大家都会想到她诗书藏于心,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著典故脱口而出。

其实,董卿的文化素养,都是她在低谷期沉淀的结果。

1999年,在东方卫视已经小有名气的董卿,跳槽到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卫视。

起初,她觉得上海卫视的平台,更利于自己的发展。

到了才发现,自己的工作内容只是串联主持。

放弃东方卫视的大好前途,换来的却是不受重用,这让董卿倍感失落。

但她并没有辞职,更没有因此沉沦。

下班回家,她就开启阅读模式,读《红楼梦》《唐诗宋词》等一类经典名著。

期间,她还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入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从华师大毕业时,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董卿顺利进入了央视工作。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拐点理论:

任何一段上升趋势的开始,一定都是从位于最低处的某个点延伸开来的。

低谷期,就是你逆势成长最好的时期。

同在央视担任过主持人的倪萍,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倪萍从山东话剧院调到央视担任主持人,办公室的同事都排挤她。

她主持的片段是人家不要的,剧本也是别人挑剩下的。

她没有节目可做,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事业一度陷入低谷。

倪萍没有气馁,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她卖力做到极致,一点点提升专业能力。

领导说她说话带有山东口音,她就努力练好普通话。

与此同时,她读了很多书,浏览了大量的片子,台风越发沉稳。

领导看到了她的潜力,调她去主持《综艺大观》,这个节目让倪萍一炮而红。

工作就像爬坡,即使跌入谷底,也不要灰心。

因为当你在谷底时,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

与其用离职来逃避现实,不如修炼能力,不断给自己增加筹码。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打工皇帝”唐骏说过一段话:

“不要在低谷时跳槽,要在高峰的时候跳槽。你在顶峰,意气风发,才有能量跳得更远。

如果在低谷,你的心态也会低迷,观念也会受到束缚,随便给点钱或者职位,就可能跳了,会越跳越低。”

遭遇工作低谷时,学会把逆境看作蜕变前的锤炼,放平心态,埋头苦干。

你要相信,当你奔着月亮而去的时候,月亮也正奔着你而来。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

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莫言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是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于2020年出版。由12个故事组成。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作者本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刻画的是当代农村社会的众生像,很贴近生活。

莫言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我们可从书中学来智慧,将人性研究透彻。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读了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太接地气了,没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风景如画的意境。有的是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而最妙的是他写文的视角。他通过了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与社会风貌。

不要在低谷期离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如果对莫言的《晚熟的人》和《生死疲劳》这两本书感兴趣,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即可购买: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