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发布日期 : 2024-01-01 00:40:20

人物名片:赵晓晶,安阳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笃行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郑州大学数学硕士。

2023年,就业难问题,绝对是萦绕在每个成年人心头的热点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就业率下降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仅为78.5%。

而在过去的这一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1158万,没有工作经验的他们就业更难。

一个文科女生哭诉待业1年的曲折经历,引发千万次观看、10W多次转发。

毕业生里,位于一线城市的985、211们找工作稍微轻松些,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和大学生们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们如何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又如何自谋生路?

读了4年大学,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怎么办?

大学教育,到底培养了学生怎样的能力?对孩子们最深刻的影响又是什么?

也许,长久奋战在高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才更有发言权。

为此,毕业甄选采访了安阳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笃行书院党总支书记赵晓晶书记。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毕业生们都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踏实肯干才行

毕业甄选:安阳工学院一年毕业多少学生?

赵晓晶:每年毕业生有7千左右的样子。

毕业甄选:对于安工的同学们来说,影响大家就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您的建议是?

赵晓晶:首先,专业会影响大家的就业。比如,机械工程专业,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在大三就被企业预定完毕了,但艺术类、管理类等文科的专业,实际找到的工作就与预期不同,找到好工作的难度大一些。

其次,学校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就业。省会城市、一线城市的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更强,但处于二三线城市的高校举办招聘会,能吸引的企业,从质量到数量上都很有限。

再次,我们是地方高校,地域的人才供需并不匹配。本地企业对人才有着很强的需求,但毕业生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去大城市,这导致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比如某地的知名民企来我们学校招聘,招聘人数多、待遇也很好,但学生不愿去,就因为工作地点在县城。还有,你看,江浙一带的人才引进战略,来过河南的很多高校,其实就是发挥了他们的地域吸引力。

这些都是影响就业的客观原因,很难改变。

但主观上,我们要积极克服这种困难,比如,我建议同学们放下对孔乙己长衫的执念,放下身段、踏实肯干,就一定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创业本质上也是一种就业,但与自谋生路有质的区别

毕业甄选: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创业这些年比较受社会关注,您怎么看?

赵晓晶:用创业形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方式,但要区分好创业与自谋生路的差别。我认为的创业,是能在创业中实现创新的创业,因为只有创新才是创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个创新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方法创新,比如你提高了某个领域某件事的社会效率,降低了这件事的运营成本,或者你把一件普通的事通过规模化复制解决了很多人的谋生问题等,这都叫创新。简单的自谋生路只能说是创业的第一步,比如推个小三轮卖煎饼果子,自己开个视频账号一个人直播带货,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那只能是一个高级打工者,那不叫创业,因为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就是为商家打工的另外一种形式而已,不能叫创业。

毕业甄选:学生在校创业的,一般是哪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哪些年级?这种创业有什么特点?

赵晓晶:创业的学生分布较广,各个年级都有,跟个人成长家庭环境、就业意愿相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境一般甚至说是不好,想通过创业改变命运的同学;一类是想创业、对创业非常感兴趣、一直有这样梦想的同学。目前,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有电气专业的学生,做电商售卖婴幼儿用品,也有艺术专业的同学做快递驿站。与985、211的学生创业不同的是,我们学生是先创业,在创业中获得新的技能,但985、211的学生多数是先获得新技术、然后再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很低,找工作压力大,找到工作后压力也很大

毕业甄选:对于大学生来说,您认为,创业和积极就业,哪种更适合他们?为什么?

赵晓晶:创业本质上也是一种就业,但又不同于常规的就业。至于是创业还是找工作,具体选择要看个人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一定要有职业规划,想好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大学生选择创业或自谋生路,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去向产生影响。比如新闻中报道10000人竞争一个OFFER、35岁危机、大规模裁员、996、9117等,就会导致大学生们的就业安全感很低。

这种不安全感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找工作的压力大,另一方面是找到工作后的压力也很大。

于是毕业生们求稳心态凸显,继续深造意愿增强,体制内工作成热门,省内就业备受追捧,或者干脆自谋生路养活自己。

作为校方,不管是创业还是就业,学校都会支持大家,通过招聘会、人才对口签约等方式支持同学们。

毕业甄选:我们学校具体通过哪些方式来帮助学生创业?

赵晓晶:学校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安工众创空间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基础训练场所,提供集活动场地、政策支持、资源对接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全流程服务,并围绕多个领域统筹开展项目特训班、开放路演、竞赛活动、成果转化,学以“智”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同时开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但目前状况是比较尴尬,因为老师们都基本没怎么创过业,怎么教学生创业?所以,有很多问题,学校老师是讲不透的,我们更倾向于从外部邀请有成功经验的人来给大家作补充性分享。因此,创新创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创业为主题,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经验分享会、政策宣讲会、校友大讲堂、赛事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实现学生与优秀创业者、政府职能部门、校友、竞赛大咖的资源对接。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大学生就业安全感很低,但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去怎样的单位工作,而来自自己的能力

毕业甄选:2024年大学毕业生将近12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您怎么看?

赵晓晶:学生数量刷新将成常态,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态度、观点,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我认为不必扩大这种不安全感,而应该持新的看法,积极应对,结合经济形势、国家动态,提供新的解决办法来适应它、解决它。刚刚说到就业安全感,我一直跟学生讲,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在怎样的单位工作,而是来自个人能力,能力强走到哪里都不怕,能力弱,进再好的单位都难建立安全感。

上大学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用一种高级的方式,寻找自己的未来

毕业甄选:我们今年针对大学生就业做了一份问卷调查,2000多份问卷显示,近8成的学生不知道学了4年的专业能干啥,您怎么看?

赵晓晶:学了4年的专业,毕业后不知道干啥很正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高等教育是带学生进行一段人生体验,不会只考虑就业问题,更多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非有什么用。比如,大学时代的数学专业培养的是逻辑思考能力,可以应用到计算机、物流、金融等很多场景中去;而文学则培养了深厚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场景更是无处不在。我的观点是,上大学是用一种高级的方式寻找未来,而非只是找一份工作,当然,大学毕业肯定能找到工作,但这不是上大学的唯一初衷。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

都不影响一个孩子毕业后成就了不起的建树

毕业甄选:在招聘中我们发现,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学生素质有很大不同,根据您的经验,您认为两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赵晓晶:两者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出发点与目标都不相同。民办院校有较强的自主性,为了招生,他们会特别关注就业率问题,专业设置、能力培养都直接以就业为导向。公办院校不会那么功利,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某些方面深度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打深厚的地基,因此学生的可塑性与发展后劲都更强。你看欧美的大学,好学校基本都是私立大学,学费昂贵,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追求更好更强,但那里的公办高校就是保生存为导向。

毕业甄选:此前在一个学校的讲座上,有大四毕业生问到工作和专业对口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说上大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很后悔,本质上反映了什么?您的建议是?

赵晓晶:毕业后一定要干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个观念要转变。另外,学生要明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都不影响你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因为本科生培养的是综合素质,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另外,有很多专业的技术,是毕业后在实践中学到的,而非在学校学到的,所以不必担心跨专业找兴趣、找工作。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社会上那些出色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从事的工作,有很多都与大学时的专业没有关联,但他们一样获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和建树,比如马云、张朝阳。

毕业甄选: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也是生涯规划问题,而源头可追溯到高中时代文理科的选择等,那么针对2024年高考填报志愿,您给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建议是?

赵晓晶:这个看个人情况,因为每个孩子最终报志愿,都是结合他个人喜好、家长意愿确定的。但我们要提醒的是,学生和家长都要站在更高的视角理解大学的人才培养,对大学的期待绝不能只是一个饭碗,而应该有远大梦想的追求、有诗和远方。

当长衫不再是长衫,大学生就业怎么办?工作17年大学老师讲真话

采访手记:

采访中,我们获知,赵晓晶211数学硕士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

时间的积累,让她对大学生教育洞若观火。

但与很多教育工作者不同的是,她总能跳出教育圈来看教育,观点敏锐犀利。

她提到很多国际一流的大学从来都不以找工作为导向培养人才,像哈佛就强调 “培养全面发展、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

她提到施一公所讲的大学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扎实学科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而非只盯着一斗米的人。

“没有米不行,但当代大学生,绝不能只靠米活着,还应该拥有更远大的梦想”,她说。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