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就业遇冷,被唱衰的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发布日期 : 2023-12-12 00:30:24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最好?

网络上很难再有一个比“文科 Vs 理科”更古老、更能集合各类偏见的讨论了。热心的网友当中,不少人与自媒体博主张雪峰的言论达成了共识:“能选理科,最好别选文科。”甚至还有了“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起来就是舔”的夸张言论。

文科生毕业即失业的说法站得住脚吗?如果为了以后就业,文科生需要选修理工科专业吗?

就业遇冷,被唱衰的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被唱衰的文科专业

多数大学生的一生,都有两次选择文科理科的机会。

一次是高中时文理分科,另一次则是大学填报专业时的“最终抉择”。前者决定大学的考试科目,后者则关系着以后的就业方向。

网络上关于文科生就业的消息,似乎往往与“世俗的成功”背道而驰。

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月薪5000元;

985哲学硕士38岁失业,被迫送外卖;

211女生毕业5年,存款仅5000;

中传硕士,做了火锅店保洁;

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

“大学+文科=失业”,似乎成了一个公式,框定了文科生的一生。

“学文科赚不到钱的” “你是理科不好才学的文科吧?”......这些关于文科的声音不绝于耳,每听到一次,就像给文科生头上泼了一盆凉水。

选择文科,是文科生的原罪吗?

其实,文科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不完全是价值观这么简单的东西,然而我们的文科教育很多还停留在讲情怀、讲价值观的阶段,很少教过学生文字的“威力”、“艺术”的威力,也很少从技术角度训练我们的学生,面对现实就业环境,要么与职场需要的技能不符合,要么不能在文字和艺术角度争夺话语权,只能面临被唱衰的现状。

而西方的媒体,如CNN、BBC、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的记者、专栏作家,实际上他们用自己的笔构建了一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就业遇冷,被唱衰的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国内文科≠美国式文科

人文学科——一般来说包括英语、哲学、电影研究、历史和语言——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写作、批判性思维、仔细阅读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强大的研究、写作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而这些都是以后在步入职场以后很实用的技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有一个专业的就业数据非常好看:在当地实习的本科生,毕业后 90% 以上都就业了。这个专业其实不是大家一直认为好找工作的计算机科学或商科,而是英语专业方向。

可见,文科只要学的好也能有不错的前程。但在国内的大学,说到文科,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文、史、哲,同样,说到理科的第一反应就是数、理、化。在国内高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似乎是来自不同星球的物种,是水火不容、天然分开的。

在美国综合性大学,我们中国人认为的文科和理科,却被安排在了同一个学院,叫做文理学院(School of Liberal Arts),甚至还有以本科教育为主,规模小而精的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在“不区分文理”的美国综合性大学里,与文理学院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法学院、工程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等等。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都是比较强调应用和专业的学院。

有趣的是,在绝大多数的比较好的综合性大学里,本科生是不能直接申请应用型学院的。比如在哈佛大学,本科阶段不提供商科教育。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那你必须拿到四年本科的学位之后,才有资格进行申请。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美国大学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它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其实,美国名校不需要你在本科阶段有一个职业意义上的专业,而是希望你能够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门类,经过4年的学习积累之后,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知识广博的完整的人,再来进行专业学科(法律、医学、商学等等)的学习。换言之,哈佛大学故意不让你在本科阶段成为一个专家。

不止是哈佛大学,美国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都奉行这个教育理念——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博雅教育或者通识教育。

这样的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人文教育理念,在进入职场或者读研究生之后,再学习专业的技能,就是一个文理兼备的人才。

就业遇冷,被唱衰的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就业遇冷,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国内“文科就业难”的概念随着毕业季的临近越来越具象。

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2年理科、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而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不到理科生的一半,工资水平也比理科生低1000元到2000元。

《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则显示,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互联网与教培行业等招聘需求缩减,这意味着,文科生能选择的岗位更少了。

不够专业、替代性强,被认为是文科生就业的最大“硬伤”。即使在文科生群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就业困难,就是因为专业性不强。

“中文专业被称为‘万金油’,新闻、编辑、文秘、管理都能沾点边儿。但是,这些职位都有自己对应的专业。在找工作过程中,只能和那些科班出身的同学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之下,大批文科生不得不另谋出路,开启“自救之道”——跨界做金融、转行当产品或数据分析师、零基础自学编程等,甚至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文科生“转码”热潮。网易数读此前的统计报道显示,在豆瓣与“转码”相关的帖子中,出现最多的学科大类就是文科。

然而转码也不是毫无门槛,HTML、JAVA、CSS、JS的课程都需要系统化学习。而且文科生转码在求职时的选择往往比较受限,只能选择要求相对没那么高难度的前端、测试、运维等入门技术岗。

就业遇冷,被唱衰的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留学转码也风靡一时。在转码人常去的“一亩三分地”论坛里,将近八千条转码主题的帖子,一半提到了留学。

一个最知名的案例来自于孙玲,这位前手机电池工厂女工通过报班、考试以及留学的方式,在美国成为一名谷歌程序员。她的经历让一大批人认定转码之路并不难走。

通过留学来转码,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但面临着高昂的花费,以及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就业行情不如以前,想通过转码就业难度、成本和风险也越来越高。互联网专业就业也面临较大的就业竞争,“码农”市场的饱和度也日渐升高。并且,从本质上来看,“文科生转码”属于“跨专业学习”的范畴。在选择“转码”之前,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无论什么样的专业,优势都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就业难的,也不仅仅是文科生。

所以,文科生贸然转码,还需要慎重思考。

就业遇冷,被唱衰的文科生,是否需要转码?

来源:《孙玲:从深圳流水线女工到纽约高薪工程师,我不是奇迹》

回过头来看人文社科专业,其实更锻炼个人的思考、审美、语言和文字的把控能力,这些能力恰好不会迅速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你真的对人文学科感兴趣,也没必要勉强自己为了就业去学习其他的专业,用对方法,相信结果不会差的。

总而言之,文科生“转码”也好,理科生“从文”也罢,都属于当代年轻人于就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旁观者宜多多鼓劲,而不是忙着去贴什么“趋势”“脱长衫”“跪舔”之类的标签。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