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讲一讲国企内部人员提拔的底层逻辑吧

发布日期 : 2023-12-26 01:37:17

讲一讲国企内部人员提拔的底层逻辑吧。

1、国企提拔人员的关键前提,不是你有没有能力而是你是否值得信任?

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要靠实践来检验,不熟悉你、不了解你,怎么信任你?

所以,要多跟主要领导接触,多请示汇报,多走动人情世故,取得主要领导的信任,才有了被提名的可能。按照现在的用人制度,初始提名权是主要领导,三人小组同意,才能启动考察程序。

讲一讲国企内部人员提拔的底层逻辑吧

2、年龄非常重要,太年轻,不服众;太年老,过线了!

所以,一定要卡上提拔的步点。有门路的,要早一点通过青年口获得职级。没门路的,要一步一步卡上节奏,千万不要错过末班车。年龄过线了,彻底没戏了。领导现在都是“隔代”培养,算盘打得很响,等他退下来,“隔代”培养的自己人就成熟了,正好接替他,让“红利”持续下去。

所以,要想得到大单位发展,必须进入“隔代”培养小池子,否则,你再努力也白搭!

3、领导经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职场底层逻辑中根本不成立,现实中也做不到。这种话都是说给下属听的,增强忠诚度用的。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阿斗可用,你就辅佐他;阿斗不可用,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扑通跪倒表忠心。刘备对赵云说,你要好好照看阿斗。此话也是说给诸葛亮听的。所以,不要喝这种鸡汤,职场用人讲究的是利益博弈和权力制衡。

4、有业绩才能得到领导重用还是得到领导重用后才有业绩?

行走国企职场,我们很多老实人都把这个底层逻辑搞反了。老实人认为,我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做出业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其实,在国企职场,领导先重用你,你才能做出业绩,升职加薪只是这个逻辑上“顺势而为”的结果。

国企职场,要做出让领导认可的业绩,首先要得到资源的倾斜和领导的提携。比如,每一个国企都有一个内在的潜规则,某些岗位、某些业务、某些部门就是核心位置,是出“干部”的重要台阶,其他部门就是“干儿子”,再努力也白搭。

举一个例子:如果领导想提拔你为副书记,那么就会提前把你安排到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纪检监察部主任等关键岗位上锻炼几年,其实就是“过渡镀金”,大家都知道领导的意图,民主推荐的时候就会得到高票。如果领导想加快提拔速度,那么,就把你放在团委部门,然后突破年龄限制,快速提拔为中层副职,然后再安排到关键岗位锻炼几年,有机会就能一步到位进入班子副职了。

再举一个例子:班子里缺什么专业的副职,领导就会提前布局,超前为你量身定制“前进的路线”。比如,班子里缺分管生产的副职,领导就会把你放在生产办主任的岗位上过渡;班子里缺分管设备的副职,就会把你提前放在设备部经理的职位上过渡;班子里缺分管政工的副职,就会把你放在党委办公室主任的职位上过渡。即使你在基层当矿长,领导也会把你交流到党委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目的就是往副书记的方向引导。

5、能力重要还是信任重要?

国企职场,正如一部庞大的机器,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系统工程里的一个螺丝钉。很多人的能力相对都是单一的,而且,人才只进不出,沉淀、累积了大量的人才。说真话,国企里真的不缺通用性的人才,人才对领导来说,绝对是供大于求的。所以,能力的权重,在提拔要素里,往往并不是最高的。

那么,在领导的眼里,哪一个要素的权重最高呢?信任的权重是最高的。

随着职位的提升,信任的权重越来越高。比如,在车间主任这个层面上,能力的权重占60%、信任的权重占40%;到了厂长这个层面上,能力的权重占40%,信任的权重占60%;到了公司高管这个层面上,能力的权重降到了20%,信任的权重高达80%。

很简单,层次越高,能人越多,能力并不稀缺。保持一条心、站稳一个立场,对你信任的权重是具有压倒性的。当你达到中层之后,你会发现领导提拔了一个能力不如你的同事,你非常不服气,也想不通。其实,唯一的底层逻辑就是,领导更信任他而不信任你。潜规则,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在国企职场,要想得到提拔重用,必须取得“一把手”的信任。国企的用人制度跟地方的制度是一样的。你要看懂底层逻辑是什么?最重要的逻辑是:初始提名权在谁的手里?按照目前的用人制度,初始提名权在“一把手”的手里,而不是其他的人手里。

提拔干部的程序是:一把手提名,三人小组同意,安排组织部门启动选拔程序,带着人选进行考察、验证。如果得到了验证,那么,就进入上会程序;如果得不到验证,很简单,一把手叫停选拔程序,等到时机成熟后再重新启动。一把手想用你,他会创造条件、想尽办法用你;一把手不想用你,你再有本事也白搭,只要不启动选拔程序就可以了。

6、短期主义重要还是长期主义重要?

领导为什么要提拔你?他是用你的短期贡献还是长期红利?你把这个底层逻辑想通了,就悟透了潜规则。现在的领导很喜欢“隔代培养”,关键时候,特别愿意提拔自己的“晚辈”。

领导会把自己的人放在后备池子里,按照班子成员的中长期配备的计划,有意识地对自己人进行复合培养,目的就是等他退休之前,把自己人培养成熟,接替上位,并且能长期当领导,让他的“红利”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行走国企职场,年龄非常重要,一定要卡上提拔的步点。有人形容,提拔就像坐公交车,一班一班,卡着点来,卡着点走,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等到你的年龄过线了,末班车就会头也不回地开走了,连个招呼也不会打的。

在国企职场,要想持续得到成长进步,在人到中年之前就能“卡上点位”,就要在年轻时寻找贵人,进入主要领导的视野,被放进“后备小池子”里进行复合培养。大约在34岁之前要当上基层管理正职,39岁之前要当上中层副职,44岁之前要当上中层正职,如果卡不到这个点位,你的职业生涯基本止步于中层副职的天花板。

所以,在国企职场里持续提拔进步的底层逻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贵人、抓住机遇、卡上点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把这三个底层逻辑式的潜规则搞懂了,就是悟透了“道”。至于能力、品行、努力、勤奋、业绩、贡献等要素,都是“术”的问题。

那么在国企单位如果一点儿背景也没有怎么才能挤入中层?【ps:非常正直的人不要往下看】

能干活,会干活,干好活,活好干。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

刚进去谁也不认识你是谁,也没人上来就提拔和关照你,给你安排的活,要勇于上去干,敢于要着干,挨骂也要干,同时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和忘我奉献的精神,没依没靠的工作能力就是你的立足之本。

坚持个两年,知道活该怎么干了,就要会干活,要思考:什么活干起来容易出成绩?怎么干容易出成绩?

在岗位上出什么样的成绩容易引起领导的注意,让领导看的见你的辛勤工作?

弄明白以上的问题,就进入了干好活的阶段。

领导看到了你的努力,认可了你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这个时候如果他认为你是可造之材, 沧海遗珠,那么就会开始给你安排重要的工作。

这个时候,就要进一步投其所好,一方面,领导让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另一方面,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要在适当的时候告诉领导,别让他觉得你是个没有自己思想的人,要让他看到你干工作是经过了思考的,对工作你是很有想法的。

最后就会进入活好干的阶段。

升入中层管理岗位,就可以指导和要求下属做具体工作,自己把大方向了,到时候活是下属干,功劳自己得,记住,要做到对上唯唯诺诺,对下重拳出击。

只有这样,位置才能坐得稳。

没有背景这件事或许会让你的职业生涯开始阶段升值较慢,但只要自己心思活道,是可以傍上大腿,从而有背景的,方法很多,以下举例一二。中层或者高层领导们的千金们是不是还没对象/没结婚?该追就追别要脸,追上一个直接少奋斗二十年。

送礼大法走天下,走到哪里都不怕。只要送礼送的好,提拔进步少不了。逢年过节送点礼,土鸡蛋不嫌少,茅台酒不嫌多。牌桌之上输点钱,万八千不嫌少,三五万不嫌多。

如果说工作能力是硬件条件,那给领导送礼就是软件设施,能力强+多送礼=双保险 ,双管齐下,只为提拔。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