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发布日期 : 2023-09-24 00:18:13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要给退休人员涨养老金。涨到今年,已经实现19连涨,并且职工的平均养老金也从最初的714元,涨到现在的3100元。

不可否认,养老金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群体的晚年生活品质,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年轻人群体的赡养压力。

但是面对年年上调养老金,越来越多专家持不同看法,比如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的姚洋教授就提出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此,有专家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背后的真实理由确实太现实!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01 养老金上涨会增加社会压力

有行内人士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目前,我国有在职人员大约7.5亿人,但是真正缴纳社保的人大概只有3.5亿人;与此同时,国内正在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群体总共有1.2亿人,而且平均退休工资工资大约是3300元/月左右。

其实,如果仅仅是看这个数据,养老金缺口问题几乎不用担心,毕竟还有有足够的缴费人群在维持养老金开支。

但是,现在并不尽如人意,因为从今年开始,1963年开始的婴儿潮一代已经演变成退休潮,预计未来十年,每年将近有超2000万人退休,相当于未来5-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8-10万亿人民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养老金缺口压力将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再叠加养老金年年上涨,那无疑会加大在岗职工和用人单位的缴费压力,将来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将不足以赡养数量如此众多的老年人。

毕竟我国的养老金发放主要是由在岗职工和用人单位所缴纳的养老金来支付的,停止养老金上涨,也可以减轻他们的支付压力。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02 养老金上调会增加经济压力

三年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然而进入2023年以后,各地房地产啥市场却依旧保持下降趋势,房子不好卖,房企拿地意愿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各地财收大幅萎缩,地方债规模也越来越大。

说白了,2023年已经有14个省份靠下拨养老金才能完成支付。所谓的下拨,其实就是中央拨给地方养老金,从而解决地方养老金发放问题。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直上调养老金,只会增加各地经济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养老金收支本就不平衡,需要靠中央下拨才能实现支付的地方,压力就更大。

再者,2023年养老金涨幅3.8%,但2022年年的GDP增速才3%,甚至比2%的CPI增长率还高出1.8个百分点,养老金这样的涨幅,显然不合理,也不可持续。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03 养老金上调会拉开退休人员的差距

如今养老金还没有并轨,依旧实行的是双轨制,也就是企退人员拿的养老金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拿的不是一个标准。

比如企退人员平均养老金是3000元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大概超5000多元。假如按照今年的涨幅3.8%进行调整,由于基数不同,二者最后的上涨金额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也就是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会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导致养老金收入贫富差。

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该采取“提低、扩中、限高”的措施来逐步拉近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而不是每年都要给所有的退休人员涨工资。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04 不涨养老金的弊端

虽然专家针对不再上涨养老金方面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再年年上调养老金也不是一点弊端也没有。

首先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这些年国内物价猛涨,生活用品价格也跟随上升,比如以前苹果一两块一斤,现在已经涨到了五六元一斤,好一点的达到了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斤。

物价持续上升,如果这个时候停止对养老金进行上涨,那么退休人员的生活品质就会大幅下降。

更多专家建议:不要再年年上调养老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其次,打击一部分在职人员的缴费信心。有些在职人员参保主要也是因为想到将来也能享受到养老金每年上涨的好处,如果明确不再上涨养老金,这无疑会打击他们的参保积极性,导致在职人员减少缴费力度。如此,缴纳养老基金的人数就会减少,养老金收入也会跟着大幅压缩。

所以,靠停止上涨养老金,无法解决本质问题。最好的法子可以通过“财收转移拨付”、“出售国有资产”,“允许养老基金用于投资”等等方式来筹集养老资金,填补养老金发放的缺口,如此才能更有效解决这项问题。对此,你同意吗?同意点赞。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