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请停止无效社交》人际交往大赏,提高高情商!

发布日期 : 2023-07-31 06:33:30
《请停止无效社交》人际交往大赏,提高高情商!

第五章 无效社交的典型表现

这次话题的关键词是“交浅言深”,我发现,虽只短短四个字,却谈及了人际交往的本质。

先说“交浅”。

人与人的关系的发展,无非从陌生到亲密、从亲密到疏远、从疏远到关系终结几种变化。社会渗透是专门研究这个发展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认为,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过渡,呈渗透式的发展。交情深浅就看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交浅”就是指两人尚在较窄范围内,进行表层交往。

再说“言深”。

你必须熟悉一个概念:自我表露。它指的是,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且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所知的。言谈深浅其实就是自我表露的程度。

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衡量自我表露的程度。

广度,指自愿提供信息的广度,即所讨论话题的范围。比如,你和同事从只讨论工作相关的话题,到开始谈论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

深度,指的是自愿提供信息的深度。谈得深不深,一看信息的隐私程度,比如女生之间除了谈论学业,开始讨论心仪的学长。二看对另一个人来说是否有特殊意义。“我爱你”就比“我爱我的家人”表露更深,“我爱你,我想马上娶你”又比单一的“我爱你”更深一层。

“言深”就是指交流的话题跨度大、彼此坦露程度深。

那么关系亲疏和自我表露程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评价关系亲密与否的一个方法是依据我们和对方分享了多少信息来确定。根据分享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一段关系可以界定为随意的或者亲密的。

在一段随意的关系中,你们谈论的话题范围也许很广却无法深入,即使你们的话题范围,可以从国际政治谈到娱乐八卦,从娱乐八卦谈到股票行情,从股票行情谈到钓鱼去处,从钓鱼去处谈到某个共同朋友新买的房子,你们仍然只能算熟人。有时候你感觉某些人难以接近,关键也在这里。

在一段较为亲密的关系中,你们可以在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你的工作伙伴可能对你的感情史一无所知,但他熟悉你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工作能力、行事风格,你们可以自如地谈论对行业的见解、未来计划、人生追求和职业抱负。这就属于较为亲密的关系。

而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你们互相表露的内容不仅有深度,也有广度。比如伉俪情深的夫妻,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交谈的。

说白了,浅关系浅交流,深关系深交流。不同的话题广度和表露深度,体现了你和圈子里每个人的亲疏远近。

02交浅言深的是一群想走捷径的人

我们可以从陌生人变成终生的挚友,也可以从陌生人变成厮守的夫妻。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自我表露带来互相了解,是关系发展的核心。我们正是通过互相的自我表露,让关系从表层交往到达密切交往。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在交往初期,也就是交情尚浅的时候,交往的人在透露自己的信息和询问他人的信息时是审慎、节制、渐进的。

此时交往还在摸索和试探期,人们倾向于以近似程度,透露自己的信息。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就是交情达到一定程度后,卸下心防,这种严格的交换才会消失。

想象一下相亲的情景,初识的两人交换完姓名、职业等基本信息,明智的做法是从无害的天气、星座、电影谈起。他们对与自己相关的重要信息,互相透露的时候慎之又慎,一般是你问一点,我答一点,你回答我多少,我回答你多少。

自我表露带来互相了解,两个人的关系变近,随着交情变深又带来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关系从不亲密到亲密就是这样发展的。

回想你自己的恋爱过程。刚开始他只告诉你他的职业,后来他开始诉说工作上的不顺心、对职业前景的忧虑以及他对未来的期许;刚开始他只告诉你他的家乡,后来开始谈及他和家人的关系,讲述成长的创伤。

你越来越了解他,这种了解让你感到很安心,觉得有必要去配合对方的坦诚程度。所以你也相应地说起和闺密翻脸的烦心事,说起不知该考研还是工作的纠结。这情形就像你刚开始总精心打扮去见他,后来却不介意素面朝天,因为真正的你们渐渐地完全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你们的牵绊也越来越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表露,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而引起的不适。

但“交浅言深”的是一群想走捷径的人。

人为什么会选择“交浅言深”呢?背后的心理动机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三个字:套近乎。

既然自我表露可以促进关系发展,越深层次的自我表露带来越密切的关系,那我索性在交浅时就言深。

这种策略奏效吗?当然奏效!这几乎是每个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本能。连小孩都明白,交换过小秘密的小朋友会和自己更亲近,和其他普通同学不一样。

03交浅到底为什么不能言深?

既然如此,交浅为什么不能言深呢?因为这种策略虽然能奏效,却要承担巨大风险。

首先,你无法控制隐私暴露的风险。

很多人对“与人交往,切莫交浅言深”这句话趋之若鹜,是因为曾经被人背叛。比如,和某人说了自己的隐私和秘密,转头就众所周知;和某人说了第三人的坏话,结果被告知当事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痛心疾首地得出“交浅言深”是社交雷区、交往忌讳、低情商的结论。

不过,我觉得这些情形,并不完全是交浅言深造成的。我觉得,把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私和秘密,告诉无法替你守口如瓶的人,是识人不明,问题在于对方可不可靠,和交情深浅没有关系。

向其他人说了第三人的坏话被转告当事人,不仅识人不明,自己也人品卑劣。君子坦荡荡,不轻易评判他人,何况评判不在场的第三人?判语一出,就要敢作敢当。在其他人面前说的话,也敢在本人面前原封不动地说一遍,行事才算磊落。

我在《什么样的人是沟通高手》一文中说:话说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说出口之后,就是它的奴隶。隐私一旦暴露就有风险,你管不住别人的嘴,就管好自己的嘴。

其次,理不清关系,方寸感差,是社交毒药。

舒服的沟通,前提是理清楚关系和身份。

当今中国人的关系无非几种:血缘。亲疏远近有别,每个人理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掂量清楚自己的位置,就知道该说什么话。

自我表露是双方的,交浅言深就分为说自己和问他人两种情况。

说话口无遮拦就成了不合时宜。曾有一个女同事,竟然和我说起和男朋友的床事细节,我感到极度尴尬,只好委婉地提醒她有些可以和男朋友说的话不可以告诉闺密,有些适合和女生朋友分享的私房话不适合告诉男友。

问得交浅言深,就成了越界的刺探。中国式长辈,俗称三姑六婆,就是典型的理不清关系。明明是几年不碰面的极其生疏的远方亲戚,非要自以为热络地盘问你每个月赚多少,对象家境怎么样,什么时候结婚,房子买哪里。句句引人不适却浑然不知,还留一句“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才走。

不止三姑六婆,不在少数的人,你明明和他特别不熟,他偏偏不依不饶地探听隐私。但说到底社交就是你来我往,一厢情愿是无效的。

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与人交往,贵在分寸。

最后,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触碰雷区。

交情浅的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彼此不够了解,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交浅言深容易碰到雷区。

公认会说话的蔡康永建议,两方面的话题不要触碰:

第一,对方有苦衷的、不方便对不熟的人说的。比方说:财务状况、生什么病、感情状况、小孩的成绩等等。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第二,对方有强硬立场的,谈起来容易起争执的。比方说支持哪支球队、讨厌哪个明星、信哪个宗教、是否素食、支不支持吃狗肉等。

与人交往,我一直主张主动真诚,但有些东西,等交情深了再讲,真的不迟。

到底还要吃多少亏,你才能学会交浅不言深呢?

为什么你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永远不要忘记沟通真正的目的

毫无疑问,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和这样的人相处有多累,可以看看王蒙写的一篇叫《雄辩症》的小说。

这是个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小故事。医生礼貌地对病人说:请坐。病人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

一下子就聊不下去了……医生决定换个人畜无害的话题缓和气氛:今天天气不错。结果病人还是不买账地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解释: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嘛!结果病人反驳:大家都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看病重要的环节是问诊,他始终采取不合作的、对抗的态度,医生根本没办法给他看病。他语语反驳、句句雄辩,却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沟通,而是战胜别人。

01“雄辩症”患者是自绝于他人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兴趣寥寥,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剑、纵横捭阖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我不再参加辩论赛了,可是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我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寻找漏洞、反驳,我攻击、诡辩,总想压别人一头。我仗着小聪明和口齿伶俐,总是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墙角才肯罢休。

小到Angelababy有没有整容,大到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我的雄辩症可以把一次闲聊变成不欢而散的争吵。没有人喜欢被质疑和反驳,没有人喜欢被逼着认输,结果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是我长这么大人缘最差的时候。

可是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片论》中的一段话:

“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那么,切不可让您的儿子在争辩的技术和形式中长大……不可让他羡慕别人争辩。除非您真不想他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而是成为一名无足轻重的口角者,在与人争辩中固执己见,以驳倒他人为荣,更有甚者,就是怀疑一切,认为在争辩中不可能找到真理之类的东西,找到的只能是胜利。”

我开始反思辩论的真正意义。辩论赛的机制决定了每个人捍卫的是既定的立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支持己方论点服务。它的规则要求,辩手们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手。辩论赛作为一种表演是精彩的,但比赛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习惯就糟糕了。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什么叫交流?是双向沟通,是思想互通有无。可是当一个人只想证明自己正确的时候,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也仍然只有一种思想。

我错就错在,把辩论的习惯拿到平时的讨论交流中,拿到日常人际交往当中。身边的人不但不觉得我厉害,还觉得我自以为是、偏执狭隘,不但不佩服我,还孤立我、远离我。对我来说,始终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获得一点虚妄的成就感,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为了真正的知识而讨论,而不应该为了压倒他人而讨论。真正的思想交流者应该是谦逊的,他们积极寻找共识、乐于承认不足,对他们来说,驳倒他人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一种更清晰的认知才是更有价值的。

后来,我接触了一个辩论队的人,她随时随地辩论的习惯让我感到窒息,言语间掩饰不住的攻击性,比我这个落选队员更甚。虽然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却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灭绝师太”。就算她是交谈的常胜将军,我也觉得她是个糟糕的沟通者。

好的沟通者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像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的:“可以清晰并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用攻击和防卫。”

02语欲胜人是关系杀手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仅妨碍真正的思想交流,更是职场和亲密关系的杀手。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蔡康永说了一个职场故事。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满腹经纶、辩才纵横,每次部门开会,上司问到他的意见,他都侃侃而谈,很有想法,上司们很欣赏。

可惜大家都不喜欢他,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别的部门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

他其实很优秀,但问题是,他喜欢在智商、口才、能力上碾压别人。当他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口头上吃过他亏的人,都盼着他出洋相。

在亲密关系中,就更没有胜利者了。

两个人恋爱、同居、结婚,可以吵架的地方太多了,小到挤牙膏应该从中间挤还是尾端挤、今晚谁洗碗、可不可以查看对方的手机,大到工资怎么花、婆媳怎么相处、孩子怎么教育,都可能产生分歧和矛盾。

如果双方不是建设性地协商问题,而非要争个谁对谁错,随便一件小事都可能在家里掀起腥风血雨。

兰兰是我的闺密,每次和男朋友吵架,她都要逼到对方低头认错为止。对她来说,道理上到底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她要的是态度。对她来说,每一次吵架都是一场“你到底爱不爱我”的测试,如果男朋友够爱她,就会顺着她,让着她,哄着她。如果男朋友不肯退让,她就用情绪操控,生气发脾气不行就哭闹,哭闹不行就冷战,直到对方认错道歉为止。可偏偏她男朋友是个认死理的,喜欢和兰兰就事论事讲道理,一定要说出个是非对错来。

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起,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动干戈。吵架的结局经常是:

男方:“好好好,全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女方:“什么叫‘行了吧’,你这是什么态度?”

男方:“我都认错了,你还想怎样?有完没完?”

女方:“你竟然敢吼我,你再吼一次试试。”

最终两个人以分手告终,因为谁也不肯退让,每一次吵架都是对他们感情的消耗,在一起的日子给对方制造的痛苦比幸福还多。其实在亲密关系里,总想着战胜对方,吵赢对方,证明自己正确对方理亏,只会换来双输局面。

我倒不是说,女生不可以有情绪,有时候发发脾气,使使小性子也挺可爱的,太理性的爱情反而会变成一潭死水。但真的不要总是那么强势,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只会换来表面的屈服。我特别认可“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撒娇的男人最好命”的说法,他们有一种柔软的说服力。

我也不是说,男生不可以和女朋友讲道理,但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我们的沟通终究是没办法撇开情绪的,有效沟通必须先处理好他人的情绪。我的熊猫先生就特别懂得这个道理,他在我情绪激烈的时候,总是认错飞快,态度诚恳,按他的说法只要让我不快乐都是他的过错。等我情绪平复,能理性沟通之后,他才会缓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但他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让我认错,而是为了得到我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反而常常主动反省自己的无理取闹。

没有人喜欢被质疑、被反对、被攻击、被逼着认错。在不伤害大原则的情况下,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又如何呢?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也是一种智慧。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方,会制造一种双方对抗的沟通氛围。沟通的目的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可是当两个人处于对抗状态的时候,沟通就成了破坏性的了。

假设一个情境,双职工家庭,吃完饭夫妻俩谁也不想洗碗。

能建设性解决冲突的夫妻,会先找共识,即两个人都认可丈夫和妻子都要承担家务;再商量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明确义务:比如负责做饭的就不用洗碗,负责洗碗的就不用做饭,或者单日妻子洗碗,双日丈夫洗碗。

但如果双方的目标是战胜对方,就会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更应该洗碗。先比惨,比谁最近更辛苦;再比功劳,比谁为家庭付出得更多;接着揭短,翻旧账把不满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列举出来;最后升级为人身攻击,给对方贴上自私、懒惰、不贤惠、不体贴、没有家庭责任感等标签。

可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比惨、比功劳、揭短、人身攻击都特别伤感情,可是互相伤害了一通,他们也没决定好洗碗问题。即使当天有一方妥协得以暂时止戈,今后的生活中,洗碗问题仍然随时会变成矛盾的导火索。

不要让战胜对方的欲望,毁掉感情。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相关文章

最惹眼球